最近有好多家长来问我,说自家孩子手脚总是冰凉凉的,稍微吹点风就感冒,一运动起来没跑几步就喘得不行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?
其实呀,这些小毛病,很可能和阳气不足有关!阳气就像孩子身体里的“小太阳”,只有阳光充足,才能长得快、少生病。
为什么阳气对孩子这么重要呢?这就好比如果大太阳照不到的地方,小草小树都没办法茁壮成长。只有孩子身体里的阳气充足了,他们才能更健康。
怎么知道孩子阳气够不够?快看这些信号:
1、怕冷:别人穿短袖,他还裹着长袖,手脚总是冰冰凉。
2、没精神:上学总打瞌睡,体育课跑两圈就喊累。
3、胃口差:吃饭挑三拣四,小肚子鼓鼓的,还总闹肚子。
4、大便不成形:大便溏稀,尤其是吃了生冷寒凉的东西后,症状更明显。
5、睡不好:晚上翻来覆去踢被子,早上赖床起不来。
夏天阳气最旺,家长们要是能趁着夏天温补孩子的阳气,不仅能让孩子在夏天少生病,还能更好地对抗秋冬发作的各种问题。
所以说,在夏天帮助孩子养护阳气,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!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?记住下面这6个小妙招:
1、晚上10点前睡觉
家长一定要注意,每晚不要让孩子超过10点才睡觉,最好能让孩子提早进入睡眠状态。因为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孩子身体阳气的养藏,就好像把补进去的阳气及时地存起来,这样才能真正 “为孩子所用”。
2、晒太阳
建议家长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,给孩子穿上宽松的衣服,带上水壶,带孩子去晒一晒头顶、手心、四肢,还有整个背部,一般晒30分钟就可以了。时间最好选在早上9点之前,因为这个时候的太阳比较温和,阳气刚刚升起而且又比较纯净,正适合给孩子补阳气。
当然,在其他时间晒太阳也不是不可以,记得给孩子戴上太阳镜和帽子,避免晒伤和中暑。
3、多吃温补,少吃寒凉
我常说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像羊肉、牛肉、韭菜、生姜、桂圆等等,这些都是帮助孩子补阳气的好食材!而冰淇淋、冰镇西瓜、生冷的海鲜这些寒凉的食物,一定要让孩子少吃。因为孩子吃多了这些寒凉食物,很容易伤害脾胃的阳气,从而导致消化不良、腹泻等问题。
4、动则生阳
中医常说“动则生阳”,适当运动能促进身体里气血的运行,帮助阳气升发出来。像跳绳、踢毽子、打羽毛球,这些运动都可以帮孩子补阳气!
不过要记住,孩子出汗太多也不好,因为出汗过多会损耗孩子的心气和心血。所以在孩子运动完,宣泄完阳气之后,及时补津液,煮酸梅汤、乌梅三豆饮给孩子喝。
5、保持心情舒畅
中医讲 “怒伤肝”,生气会消耗阳气。所以家长别总是批评孩子,要多陪孩子玩游戏、讲笑话。生气、哭闹会让孩子身体里的 “小太阳” 变暗,开开心心的孩子,阳气才能蹭蹭往上涨!
6、泡脚
泡脚的作用温和,既能疏通身体经络,又能起到补益的效果。所以,用泡脚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温阳、散寒、祛湿,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。
家长可以在孩子睡觉前,用40度左右的温水给孩子泡脚,每次泡10-20分钟,一周可以安排2-3次,以孩子微微发汗为最佳状态。泡脚的时候,水的高度最好能超过孩子的三阴交。
如果孩子因为阳气不足,已经影响到了正常的生长发育,那么上面说的这些食疗方法和日常养护措施,可能力度就不太够了,这时候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,进行系统的调理。
门诊案例
就像我最近复诊的一个男孩,刚来的时候已经12岁了,已经进入了青春期发育。但本该是猛长个的年纪,近一年只长了4厘米,当时身高142,比同龄矮了10厘米,如果再不干预,以后想要追高就会变得更加困难。
我看这个孩子面色发白,一点血色都没有,总是低着头,耷拉着眼皮,看上去没精神,胃口也差,大便不成形。我给他把脉之后,发现孩子的脉象细弱,手也是冰凉的。再看孩子的舌头,舌质偏淡,舌体肥大,苔白滑,这些都是脾肾阳虚、气血不足的表现。
开方:黄芪、党参、炒白术、茯苓、当归、熟地、陈皮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炙甘草等,给孩子温补肾阳,健脾益气,补血养血,改善胃口差、大便稀、精神状态差、手脚冰凉等问题。
并嘱咐孩子饮食要清淡、易消化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腻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,以免加重脾胃负担。回去之后要多按照我上面说的方法补补阳气。
我先给孩子开了两周的药,复诊的时候家长跟我说,能明显感觉到孩子的胃口变好了很多,大便也开始成形了。用药1个月之后,孩子就长高了0.7厘米,经过 2个月的治疗,孩子长了1.8厘米,体质也明显增强了。